前言:
所有的財產犯罪都會要求行為人必須具有不法所有意圖。而不法所有意圖可以區分成「所有意圖」與「不法意圖」兩個層面來看:
心智圖:
內文解析:
一、所有意圖:所謂所有意圖,即是對財產有排除意思+利用意思,例如行為人對於竊取之物欲排斥原權利人的支配,而由自己以所有人地位自居的心理狀態,必須具有此意圖才會構成竊盜罪。反之若行為人並無排除意思,只有使用意圖,則不構成犯罪。承上所述,一時使用他人之物的情形原則上屬於法律所不處罰的使用竊盜。然而,有些物品一經使用後,雖然外觀本體並未改變,但經濟價值會立刻減損,甚至消滅,在這樣的情形是否也能以使用竊盜無罪,這時學說對此有分歧如下:
(一)物體理論:認為排他意思(所有意圖)乃著重對物體本身,故只要對物體本身沒有長時間據為己有,可以肯定行為人不具備所有意圖。
(二)價值理論:認為排他意思(所有意圖)乃著重對物體背後的經濟價值,因此行為人雖然對物體本身沒有排他意思,但是對背後的經濟價值卻有排他意思,故行為人具備所有意圖,構成本罪。
(三)綜合理論:綜合上述只要行為人無論物體或價值有所有意圖即可。
二、不法意圖:係指行為人認知到自己在法律上並不具備合法權利可以使自己或第三人對客體享有如同所有人地位之利益的主觀心態。白話文就是例如某甲單純竊取某乙的腳踏車,某甲知道自己在民法上並沒有任何的請求權,知道自己沒有民法上的正當理由,這句話的意思就表示行為人具有不法意圖,說明到這邊相信大家會覺得疑惑,怎麼不法意圖與總則不法意識這麼相似,到底差別在哪裡,說明如下:
(一)不法意識:知道自己在刑法上是違法的。(刑法第16條)
(二)不法意圖:知道自己在其他法律(尤其是民法)是違法的。接下來我們就即將進入破壞持有的犯罪囉。
點擊連結➡️👍『刑法申論一百題』
點擊連結➡️👍『稱霸刑法選擇題庫-單元解析版』
點擊連結➡️👍『稱霸刑法選擇題庫-年度衝刺版』
P.S.部落格與FB粉絲專頁會常更新文章,皆與國考公職有密切關係,
快點把FB追起來,便於即時收到更新資訊。
❤️王元雲端教室粉絲專頁➡️https://www.facebook.com/CLclassroom/
📪王元雲端教室連絡信箱➡️lawcriminal2019@gmail.com